自此喝茶渐渐成为风气。到了唐代,饮茶非常流行。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《茶经》,作者陆羽被后人誉为“茶仙”,尊为“茶圣”,祀为“茶神”。
陆羽(733年-804年),字鸿渐;汉族,唐朝复州竟陵(今湖北天门市)人,一名疾,字季疵,号竟陵子、桑苎翁、东冈子,又号“茶山御史”。一生嗜茶,精于茶道,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—《茶经》闻名于世,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。他也很善于写诗,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。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,熟悉茶树栽培、育种和加工技术,并擅长品茗。
唐代陆羽在《茶经》中开列的28种茶具,按器具名称、规格、造型和用途,分别简述如下:
风炉——形如古鼎,有三足两耳。
灰承——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,放置在风炉底部洞口下,供承灰用。
炭挝——是六角形的铁棒,长一尺,上头尖,中间粗。
火策——又名筋,是用铁或铜制的火箸,圆而直,长一尺三寸,顶端扁平,供取炭用。
交床——十字形交叉作架,上置剜去中部的木板,供置用。
夹——用小青竹制成,长一尺二寸,供炙烤茶时翻茶用。
纸囊——用剡藤纸(产于剡溪。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市境内)双层缝制。用来贮茶,可以“不泄其香”。
碾——用桔木制作,也可用梨、桑、桐、柘木制作。内圆外方,既便于运转,又可稳固不倒。内有一车轮状带轴的堕,能在圆槽内来回转动,用它将炙烤过的饼茶碾成碎末,便于煮茶。
拂末——用鸟羽毛做成,碾茶后,用来清掸茶末。
罗合——罗为筛,合即盒,经罗筛下的茶末盛在盒子内。
则——用海贝、蛎蛤的壳,或铜、铁、竹制作的匙、小箕之类充当,供量茶用。
水方——用稠木,或槐、楸、梓木锯板制成,板缝用漆涂封,可盛水一斗,用来煎茶。
漉水囊——骨架可用不会生苔秽和腥涩味的生铜制作。
瓢——又名牺杓。用葫芦剖开制成,或用木头雕凿而成,作舀水用。
竹夹——用桃、柳、蒲葵木或柿心木制成,长一尺,两头包银,用来煎茶激汤。
熟盂——用陶或瓷制成,可用水二升。供盛放茶汤,“育汤花”用。
鹾簋——用瓷制成,圆心,呈盆形、瓶形或壶形。 鹾就是盐,唐代煎茶加盐, 鹾簋就是盛盐用的器具。
揭——用竹制成,用来取盐。
碗——用瓷制成, 供盛茶饮用。在唐代文人的诗文中,更多的称茶碗为“瓯”。
此前,也有称其为“盏”的。
畚——用白蒲编织而成,也可用,衬以双幅剡纸,能放碗十只。
札——用茱萸木夹住栟榈皮,作成刷状,或用一段竹子,装上一束榈皮,形成笔状,供饮茶后清洗茶器用。
涤方——由楸木板制成。制法与水方相同,可容水八升。用来盛放洗涤后的水。
滓方——制法似涤方, 容量五升,用来盛茶滓。巾用粗绸制成,长二尺, 做两块可交替拭用。用于擦干各种茶具。
具列——用木或竹制成,呈床状或架状,能关闭,漆成黄黑色。长三尺,宽二尺,高六寸。用来收藏和陈列茶具。
都篮——用竹篾制成。里用竹篾编成三角方眼; 外用双篾作经编成方眼。 用来盛放烹茶后的全部器物。
以上器具在唐朝亦非每饮必备。在陆羽的《茶经》中就有说明,不同场合下,可省去不同或不必的茶具。
陆羽,字鸿渐,一名疾,字季疵,复州竟陵人。不知所生,或言有僧得诸水滨,畜之。既长,以《易》自筮,得《蹇》之《渐》,曰:“鸿渐于陆,其羽可 用为仪。”乃以陆为氏,名而字之。
幼时,其师教以旁行书,答曰:“终鲜兄弟,而绝后嗣,得为孝乎?”师怒,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,又使牧牛三十,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。得张衡《南都赋》, 不能读,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,师拘之,令薙草莽。当其记文字,懵懵若有 遗,过日不作,主者鞭苦,因叹曰:“岁月往矣,奈何不知书!”呜咽不自胜,因亡去,匿为优人,作诙谐数千言。
天宝中,州人酺,吏署羽伶师,太守李齐物见,异之,授以书,遂庐火门山。
貌侻陋,口吃而辩。闻人善,若在己,见有过者,规切至忤人。朋友燕处,意有所行辄去,人疑其多嗔。与人期,雨雪虎狼不避也。上元初,更隐苕溪,自称 桑苎翁,阖门著书。或独行野中,诵诗击木,裴回不得意,或恸哭而归,故时谓 今接舆也。久之,诏拜羽太子文学,徙太常寺太祝,不就职。贞元末,卒。
羽嗜茶,著经三篇,言茶之原、之法、之具尤备,天下益知饮茶矣。时鬻茶者,至陶羽形置炀突间,祀为茶神。有常伯熊者,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。御史大 夫李季卿宣慰江南,次临淮,知伯熊善煮茶,召之,伯熊执器前,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,又有荐羽者,召之,羽衣野服,挈具而入,季卿不为礼,羽愧之,更著 《毁茶论》。其后尚茶成风,时回纥入朝,始驱马市茶。
《新唐书》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一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